我从来不是一个爱读书看书的人,从小到大看过的课外读物,不论小说/散文统统加起来两只手就能数的过来,但是这次厉害了,一口气看完了一套15本的《罗马人的故事》,尽管这口气花了我2年——时间跨度这么久并不是因为这套书不好看,相反是实在太精彩了,精彩到作者盐野七生写到引人入胜之处,我便拿出手机google一番相关的历史背景和资料,以及针对同一件历史事件的不同声音和观点,然后便发散开去一发不可收拾了。
作者盐野七生,一位女性历史学家,以独特的细腻文笔以及清晰的无神论视角来叙述罗马上下一千年的历史故事,我在阅读期间受到无数次心灵上的冲击,犹如脑中浮现的弹幕,从自信与宽容、到竞争与开放、再到人性与权利,感慨良多,然而收限于篇幅和网络,在这里我仅罗列一个观点,技术与文明并不总是进步的。这个观点出现在最后一卷《罗马世界的终曲》的书首彩页处,在书中其他部分也多次提到。
这是公元前200年前后的早期银币第纳尔。当时已经拥有铸造优质银币并使之广为流通的经济实力和技术能力。……金币和银币的含量、厚度以及肖像雕刻等方面的质量,以看得见的形式,反应了统治的稳定程度和活力、思想的变化。不久,罗马帝国开始衰退,货币的铸造技术也随之衰退。
由于外部网络的原因,我无法将书中精美的罗马帝国时期的流通金币、银币和铜币贴到文章中来,也就不能直观地通过我的文字感受到作者总结出以上观点的原因了,那就姑且听笔者简单描述一下。发行流通货币自古有之,在古希腊罗马文明时期金币银币多以罗马诸神的形式出现,公元前1世纪个人英雄主义趋势明显,人们开始在货币上铸造执政者肖像,凯撒以降,普及最高权力者的知名度成为一种政策。自开国皇帝奥古斯都起,皇帝的脸庞甚至出现在著有罗马诸神侧面像的金币上。我们可以看到从罗马帝国的“五贤帝”时期(大约公元2世纪)到后期君士坦丁统一后分裂成东西罗马帝国时期(大约公元4世纪),货比上头像的精细程度、制作工艺,发生了巨大的退步。当然这只是这一段时间的一个缩影,从其他许多方面也可以看出这个衰退的必然趋势,最明显的就是雕塑水平,从栩栩如生到粗制滥造,甚至于君士坦丁时期的凯旋门上的雕塑是从一百年前的凯旋门上拆下来又安上去的——这简直是那个时代的笑柄。
我们知道欧洲经历过所谓“中世纪的黑暗”,也就是公元五世纪罗马帝国灭亡到十五世纪文艺复兴开始,期间发生了臭名昭著的破坏圣像运动,损毁了大量的古迹古物。而文艺复兴初期萌生的正是期望恢复到古希腊罗马文明时期的思潮。由此可见,技术的退步升值文明的衰退是多么的可怕,以至于花了一千年的时间才缓过来。其实说到这里,还是要回到这本书的观点,时代是会逐渐发展前进,但不总是进步的,衰退的可能是技术,可能是观念,可能是制度,也可能是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水平。譬如罗马帝国早中期,公民们可以走在平整的道路上、可以用到“自来水”、甚至可以和皇帝一起在澡堂洗澡,而到了后期,道路破旧不堪、水道缺乏维护、皇帝也变成了东方式的高高在上的。在我看来,如果不珍惜、不努力,开历史倒车也是有非常高可能性的。
讲述罗马帝国最有名的著作恐怕就是吉本的《罗马帝国衰亡史》,吉本写的是为什么会衰落,而盐野这本书写的是如何衰落的。从书中一个接一个的故事中,我们也可以管中窥豹、以史为镜。莫以为小小的货币不过尔尔,但其折射出的社会现实和人们观念的变迁才是最让人深思的。